沈帥青:捐肝獻大愛 好心值得獎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6/10/20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急性肝衰竭的退休校長,終獲好心人無私捐肝,大愛行為功德無量,抵讚之餘值得獎勵?新西蘭擬立法,要讓捐贈者無後顧之憂,康復期間可獲財政援助,當作鼓勵,不妨考慮。

善心故事不嫌多,近日的一宗器官捐贈救人事件,再叫人感歎無私者的偉大。上周六,聖公會聖三一堂中學的退休校長胡文明突然昏迷,肝功能急速下降,預計只能堅持兩周,惟有透過網絡急尋捐肝者。好心人不易尋?但過了幾天,就獲得同校副校長的太太,答應捐出6、7成肝臟,且在昨日凌晨,順利完成手術。

無私行為抵讚,雖說捐出部分肝臟,肝會再生,但是捐器官的大手術,除有一定風險外,還需時間讓身體復原,又在一段時間內要定期覆診。單是後者已令不少人耍手擰頭,在今次事件中,捐贈者不但願意,且對象還不是直屬親人,更顯大愛。

事實上,本港的器官捐贈情況,從未算得上理想,每百萬人之中,約有5.8位捐贈者,雖比日韓高,但與動輒20人、30人的歐美地方還相差得遠。去年本港輪候肝臟捐贈的病人,平均要等上43個月。

如何鼓勵更多善心人走出來,成為難題,固因若直接出錢找人捐贈,等同有償捐贈、買賣器官,牽涉巨大道德爭議與風險,但在鼓勵與有償之間,是否能夠找到平衡?近年各地也在摸索不同方法。

例如是減低有心人的「阻礙」,這些阻礙是甚麼?就包括財政。新西蘭的議會就在上月一致贊成,爭取在年底前立法,為捐贈者在手術後的康復期間,雖然不能上班,但可以得到與薪金一樣的財政支援,最多可享12個星期;且若捐贈者本身育有14歲或以下的子女,而捐贈者為主要照顧人,可得到最長12個星期的育兒津貼,以讓他們聘人照顧孩子。

幾個月的薪金支援,固非可推動那些無意捐贈者,由拒絕變主動,但就能夠讓原本已有意的捐贈者,拋開繁繁鎖鎖的憂慮,如無法上班期間的財政問題、乏人照顧孩子等,算作是對善心者的一種有力支援。事實上,現行英國亦已設類似做法,為捐贈者設財政津貼。

甚至有外地如英國政府曾提出的方法,是有捐有「還」,建議那些同意捐贈器官者,日後若反過來有需要時,可以在輪候器官名單之中,排在較前位置。

願意幫人者,日後可以較大機會獲得幫助,也算公平吧?但當然,此亦不無爭議,例如在英國,就掀起頗大爭拗,被指會打亂按危急程度的輪候次序等,要達到社會共識,並不容易。

實際上,鼓勵的有效方法,更可能是還原基本步的教育。立法會今年曾發表有關器官捐贈的研究報告,當中有探討澳洲、西班牙的高器官捐贈比率高的原因。報告提到兩地均設有專責器官捐贈部門,人手不少,澳洲更會主力向青少年推廣。兩地有高比率,是肯投放更多資源的結果。

捐器官、救人一命的無私行為,值得社會讚頌,政府給予某程度的支援,也不為過,而對一般市民來說,在讚賞他人之餘,也不妨登記器官捐贈,同意在身後捐器官,也是做件好事吧!

撰文 : 沈帥青